武汉大学建筑学大一新生只剩下 4 人!为什么原来热门的理工科专业,“提桶跑路”成为常态?
点击蓝字,关注我们
现在建筑行业不是在跳水,而是在跳崖的边缘了。
01 建筑专业学生“提桶跑路”成常态
这几天,有一则消息在学术圈算是炸锅了:
武汉大学大一建筑班,仅剩4人!
据说是学校开通了“转专业”绿色通道,导致大批学生转出建筑学专业,最终只剩下4人。
剩下这4名后进同学应该认真反思一下:为什么输在了起跑线上?
不过仔细想想,四个人也挺好的,一个、两个太少,三个和尚没水吃。四个人就是四平八稳,完全是高配的小班教学,不过想逃课是不可能了。
师徒四人这趟旅程,踏破凌霄,我命由我不由天!
就冲这四个人,武大建筑的种,算是留下了!
其实,这4人并非不想转,只是转专业失败了。据说,这4人里本来也有一个要转,老师们苦口婆心地劝了好久,还是没劝住坚持要走,只不过转失败了而已。
特意去查看了下官网,数据如下:
建筑学系,9个教授、14个副教授、6个讲师;
城规系,15个教授、21个副教授、8个讲师。
这样下去,用不了2年,老师就真比学生还多了。
无独有偶,今年各大院校从建筑转专业的学生不在少数。
2024年,四川大学转出专业人数为 922人, 其中土木、建筑专业仍然是首当其冲,土木转出56人,转入2人;建筑转出44人,转入0人。
西安交大本科毕业生土木剩3人、建筑24;
有网友评论道:挺好的,开启了“六个老师带一个学生”的大师培养模式!
不得不说,信息时代的“00后”学生真是太清醒了,执行能力真强,转专业政策也比之前更人性了。
02 建筑专业待遇真的“很受伤”
之前和俩国内建筑老八校建筑系毕业的哥们聊过,一个毕业后校招去了某中资企业,一个毕业后留在了某设计规划院。
工地这哥们一顿狂输出,起的比鸡早,睡得比猪晚,加班不知道加班费是什么,全国各地跑,不知道对象啥时候就跑了,跟着项目走,项目完了就基本失业了。
设计院这哥们基本告别了个人生活,熬夜都快熬成猫头鹰了,眼瞅着单位就要发不起工资了,已经准备提桶跑路,说以后打死不会让孩子学建筑。
如今建筑行业市场不景气是有目共睹的,地产裁员降薪,设计院半死不活,建筑学和计算机薪资差距不是一点半点,新生谁愿意报?
看看这份工资待遇,多读三年提升学历,多赚200块钱,怎么想都很值!
这两天,有一个擦边女主播火了,说是个40岁的单亲妈妈。可万万没想到的是,人家可是一名建筑师,而且是高级工程师,曾在央企设计院工作10年。
因为家庭经济状况不好,于是跳到地产5年,后来地产这个行业,大家都知道呵呵了,她就只好转型做娱乐主播了。
但人家转型很成功,粉丝快50万了。当然,也有人质疑她设计人设造热度,人家为了证明自己没说谎,直接直播讲授建筑知识。
还是网友们说得好:高工都失业,普通应届生要吃屎。
所以,张雪峰的话也不能全信,因为他也就是分析当下而已,根本无法准确预见未来。五年前,建筑市场形势一片大好,他极力鼓励考生们去报建筑土木,结果,现在毕业后却变天了。
于是乎,他如今也改口吐槽:建筑土木狗都不去!
不得不说,一个把《劳动法》当厕纸的行业不配拥有大学生,或许也不止建筑一个行业。
像中国这样本科读了生物学的人,反而没有读医学研究生的资格,才是咄咄怪事。
像中国这样专业一个字对不上就不让就业,放在世界上真是咄咄怪事。
03 理工科专业逐渐沦为“冷门”
其实,国外冷门专业最近年来也没几人报,这早已成为了常态。
比如:挖矿专业,虽然就业不成问题,但是工作环境很恶劣,还要经常十天半个月都在野外。
你以为的打野:徒步、露营、览尽自然风光;
但实际的打野:荒野里挖土、敲石头,甚至要打桩、刨坑。
所以鬼佬都不喜欢读,大多都是一群苦逼亚裔在读,本地人很少会选择。
土木建筑差不多也是这个道理。近两年,各地高考第一批次高校征集志愿缺额计划最多的专业,便有土木建筑类。
其实,工科大部分专业没什么人爱读,计算机工程或者软件工程,是少数工作环境还算好的工科了,现实就是如此的悲催。
理科的问题在于就业没人要,而工科本身工作环境又恶劣,于是导致大部分理工科都没什么人爱读。
我们千万不要嘲笑建筑专业,5-10年后,计算机大类专业也会面临同样的情况,要知道,2024年高考:
郑州轻工大学软件工程招生2162人;
河南师范大学软件工程招生1980人;
河南工业大学软件学院招生1865人;
太原理工大学软件工程招生1795人;
中北大学软件工程招生1600人……
请问,这么大的计算机招生量,即使现在不饱和,十年后还不饱和?
最短视的莫过于大学了,什么专业热门扩招什么,哪管学生成炮灰!
无论什么专业本质上都是一样的,因为:
大学都是教烂大街和不实用的知识;
你上大学养活了大学的教职工;
你上大学带动了大学附近的产业;
但你到社会上,照样是廉价劳动力。
往期推荐: